作者:海都資訊網 文章來源:海峽都市報社 核心提示
鷹潭,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 鷹潭的交通樞紐優勢,曾讓這個鄉級小鎮實現了到省轄市的三級飛躍,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鷹廈線已不再是入閩的唯一鐵路通道,昔日的“好口子”如何過上好日子? 在鷹潭走訪的日子,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大氣磅礴的海西戰略,將為鷹潭的再次騰飛提供一個大平臺。”
“好口子”架起海西橋梁 初夏時節,漫步鷹潭街頭,記者發現這里的老城區僅一條街東西兩個走向,花20分鐘就能走個遍,但這里的馬路干凈寬敞,在市區、在工業園區,不時可以見到閩字牌照的汽車、福建企業的廣告牌、海西服裝鞋帽品牌專賣店…… 當地市民告訴記者,在鐵路開通以前,鷹潭只是個小鎮,盡管與福建山水相連,但由于交通不便,很少來往,后來修了浙贛線、皖贛線、鷹廈線,鷹潭一躍成為鐵路樞紐。 但改革開放后,鷹潭人意識到,鷹潭面積小,只轄月湖區,城區人口只有12萬,總人口也不過120萬,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的狀況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又好又快地發展,海西區域內城市間快速通道越來越多,鷹廈線也不再是入閩的唯一鐵路通道,“如果不快速地融入海西,鷹潭的區位優勢就會喪失,將會失去很多機會”。 2004年,海西戰略跨過武夷山脈,鷹潭迅速做出了反應,將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資源豐富、駐市大企業眾多的潛在優勢,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原來的“好口子”成了連接海西與內陸廣大腹地的橋梁,閩商資本不斷涌入鷹潭,這個城市有了新的活力。 “鷹潭的大酒店、新樓盤、商場超市大多是福建人建成的,鷹潭有今日的現代化格局,福建人功不可沒。”說這話時,鷹潭市福建商會會長陳標賢很自豪。 短短5年間,這個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經濟總量曾位列全省倒一的城市,在迅速發展壯大,盡管經濟體量還很小,但鷹潭的經濟已進入全面發展、超常規發展的時期。2007年,鷹潭的財政總收入達28.14億元,增幅居全省第二;地方財政收入12.54億元,增幅居全省第一;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居全省第一,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7.54個百分點;同時,實現生產總值204.78億元,比1983年增長了100多倍。借力海西打造世界銅都 幾天來,記者走訪了鷹潭市發改委、招商局等部門了解到,鷹潭近年的發展,與福建的物流發展密切相聯。 “在鷹潭,福建客商已涉足各個行業,每個角落都有海西的印記。”陳標賢對此頗為得意,他告訴記者,目前,閩商在鷹潭投資的企業有四百多家,尤其是近年來,鷹潭市提出了建設“世界銅都”的戰略,不少閩資銅加工企業落戶鷹潭,目前已初步形成產業鏈。 “目前,鷹潭正在向打造大銅業、大旅游、大物流和大城市的目標挺進。”鷹潭市招商協作局辦公室負責人分析說,鷹潭是內陸地區,這幾年隨著海西建設的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海鐵聯運為鷹潭提供了出海口,鷹潭的區位優勢逐漸顯現,而國務院支持海西意見的出臺,則把鷹潭推向了海西服務中西部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的前沿。目前,江銅集團的銅工業儲量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綜合生產能力列世界第九,而福建與鷹潭的經濟同質因素少,互補因素多,借助海西的大平臺,做好銅產業、現代物流業,把鷹潭打造成世界銅都和區域中心城市,應積極謀劃鷹潭與福建沿海發達城市市場與產業的全面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