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11:08 中國企業報
□記者劉冰李程/文
如果10年之后再來回顧中國產權市場的發展歷程,2008—2009年度或許會成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國資本市場歷經金融危機洗禮的同時,也為產權市場的發展提供了重大契機。中國產權界人士用創新和實踐的腳步丈量了產權市場的發展之路,也使得中國產權市場邁入了主流資本市場的行列。
建立國有產權流轉平臺是設立具有中國特色產權交易市場的初衷,到今天,國有產權交易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各地產交所的胃口,隨著全國一些專業性強的產權交易市場紛紛為非公經濟產權交易提供了專業平臺,也為非公經濟拓寬了投融資的道路,產權市場也越來越受到青睞。
產權市場的發展與不斷推陳出新,也大大拓寬了產權經紀機構的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有實力、有能力的經紀機構開始把握機會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北交所和上海聯交所為例,兩家產權交易所的經紀會員數量都達到100家左右。一些年營業收入超過千萬元的經紀機構也開始出現。
隨著產權交易規范性政策的不斷完善和信息化建設的持續發展,我國產權交易市場的信息公開程度有了較大提高。產權交易項目已由最初的表層信息披露深入到交易過程的公開公示,其種類更加豐富、渠道更加多元、方式更加多樣、范圍更加廣泛,符合了政府政務公開的基本要求,順應了意向購買方和廣大職工的知情權,保障了交易的公平規范和競爭有序。我國產權交易市場正呈現出以信息化建設推動產權交易陽光透明,以信息公開支持業務發展的良性循環趨勢。
交易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隨著信息公開程度的提高,電子競價開始大行其道。電子競價不僅使交易過程更加客觀,操作更規范,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電子競價實現了產權轉讓報名、競價等環節的全程在線操作,防止了圍標串標、欺行霸市等違法行為,同時促進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最大程度地實現了資產價值的最大化。電子競價讓產權交易得以“陽光”運行。
全國一盤棋,在各地產權交易所的不懈努力下,除了交易量的企穩回暖,產權市場的經紀水平、業務形態和從業理念正在發生質的變化,以 “權益”為中心、以“交易”為目標的“大產權”概念業已初具雛形。
產權市場探索創新的腳步也從未停止過。環境資源、股權交易、農村和文化產權交易平臺成為中國產權市場探索最多的創新板塊。
浙江在8月底推出專門的股權交易平臺,在交易規則方面,浙交所的這一平臺不同于天津股權交易所的做市商制度,將采用定向募集的方式把股權按照百分比買賣。
環境資源交易平臺方面,已經有京、津、滬、武漢和廣州正式成立了這一領域的交易所,成都和山東等多家交易所也在積極探索碳交易市場,論證成立平臺的可行性。
繼去年成都聯合產權交易所成立“農村產權交易所”之后,上海農村產權交易所也于今年9月成立。上海農村產權交易所的設立,也標志著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新時期。
文化創意方面,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的成立掀起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場資本風暴,而浙江產權交易所、成都聯合產權交易所也在做積極探索。
作為國內規模和實力排名前列的北京產權交易所,包括中國技術交易所、中國林權交易所、礦權交易所、存量房交易所、版權交易平臺都有望在年內推出。
創新的鼓點也將刺激中國產權市場出現新的增長點,未來產權交易量在這幾個領域的增速和增量都值得期待。而對私募股權來說,產權交易市場還是一個等待深入開發的價值洼地。隨著產權市場和PE的合作變得更為順暢和深入,產權市場勢必成為PE尋找投資項目的重要場所,促進中國資本市場新的發展。
經過20年的發展,產權市場已經成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我國產權市場交易額約為4072億元,滬深兩市的IPO融資規模為1037億元,前者為后者的3.92倍。產權市場在為國企改革保駕護航的同時,已經發展成為完善我國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現代市場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