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海峽都市報》
從2004年的5000億到2008年的超萬億,福建GDP突破萬億,僅用了4年時間。
這比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4個率先進入萬億的強省,分別快了2至3年時間。
正如省委書記盧展工所概括的: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福建干部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共同實踐的成果。我們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就是因科學發展而提出、依科學發展而運作、循科學發展而提升。
“此番原則通過的《意見》,是對海西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充分肯定”,省社科院原院長嚴正教授昨晚表示,伴隨著《意見》出臺,海西這片熱土將迎來新一輪的科學發展熱潮。
科學發展海西將迎新熱潮
令海西人歡欣鼓舞的是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海西的高度肯定,《意見》還指出:近年來,福建省大力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進一步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海西發展的五年歷程,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成果”,嚴正認為,現在,國務院又提出《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指出四大定位和七個方面的工作要求,并將出臺具體的政策措施。
這意味著“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得到了中央的政策支持,標志著以福建省為主體包括廣東東部、江西南部、浙江南部這片海峽西岸區域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顯。
“科學發展觀在海西的踐行成果,對海西創業者來說,就是一本催人上進的教科書”,嚴正認為,伴隨著《意見》出臺,海西這片熱土將迎來新一輪的科學發展熱潮。
生態海西福建后勁之所在 科學發展觀強調第一要義是發展,是又好又快發展。《意見》此次對海西的定位中,最后一個就是要構建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在省環保局局長馬承佳看來,構建生態海西,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一大舉措。去年,我省以污染減排為主線,以“水源保護與廢氣等生態環境整治”為民辦實事項目為載體,推進海西生態建設,全省森林覆蓋率繼續位居全國首位,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繼續保持全國前列。
數據顯示,去年我省9個設區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6.3%,23個城市中有22個環境空氣達到二級標準,水和大氣環境質量均有所改善。馬承佳認為,優越的生態環境質量成為福建發展的優勢之所在、后勁之所在,成為海西建設的重要品牌。 產業調整海西競爭力更強 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我省已著手轉變發展方式,產業調整的方向正朝著電子、石化、科技產業、環保產業、生物醫藥及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方向發展。此次提出的構建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將為福建省下一步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明確目標。”福州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黃志剛教授認為,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已讓海西走上快速發展軌道。 五年來,海西產業集聚加快,結構也更優化。去年,全省三大主導產業帶動作用日益凸顯,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5%;30個重點產業集群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42%;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2.4%。 自主創新“福建創造”的崛起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意見》中也提出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海西發展五年來,我省三大主導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和軟件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自主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我省的經濟綜合競爭力持續提高。
據科技部最新統計,去年,我省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居全國第8位,較上年提升3位,其中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居第5位,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居第6位。
“海西戰略加速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省信息產業廳有關人士表示,我省信息產業中高新技術產品,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值的比重超過2/3。
海西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與我省率先創辦的“6·18”平臺息息相關。企業界人士認為,政府搭建起項目成果交易平臺,項目、技術、資本和人才實現全方位對接,此舉有效彌補了技術、資源等制約我省發展的“短板”,推動“福建制造”走向“福建創造”。